來源:金禾影視 瀏覽次數:481次 添加時間:2020/11/13
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觀眾媒介使用習慣的改變,通過以微博、抖音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追劇的現象,在年輕觀眾群體中越來越普遍。無須整塊時間,不用連續觀劇,只要在相關平臺搜索劇集話題關鍵詞,或者關注一些影視知名賬號,觀眾們就可以把新播劇集的“名場面”一網打盡。更有甚者,會選擇觀看“一分鐘看全集”的視頻剪輯,把整集情節囫圇吞下。
在移動互聯網改變生活的大背景下,觀眾利用碎片時間看劇、談劇,本來再自然不過。但當“碎片化”追劇取代了影視作品觀賞,讓“速食”成為常態時,這種觀看習慣就值得警惕了。
需要明確指出的是,雖然從傳播過程來看,“碎片化”追劇是在接收環節出現了問題,但其根本原因并不都在觀眾這一端。大部分觀眾最初選擇“碎片化”追劇并非因為沒有藝術鑒賞力,也不是沒有耐心追劇,而是在曾經“注水劇”泛濫的蝕害下,形成了一種審美上的自我保護機制。因為害怕在一部“注水劇”上浪費太多時間,所以選擇通過圖文信息和短視頻擷取“精華”,久而久之便養成了“速食”習慣。
在觀眾這種“速食”習慣的養成過程中,短視頻平臺的“流量經濟”和劇集宣傳方的營銷手法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。熱播劇中的精彩橋段、金句臺詞是吸引用戶的天然磁石,截取、上傳再加上一些噱頭式的標簽,便可輕松收獲大量關注。部分劇集宣傳方也看中了“碎片化”傳播覆蓋面廣、下沉度高、引流能力強的優勢,主動在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上傳劇集相關短視頻,甚至做了分門別類的細分服務。比如,某部熱播都市話題劇在抖音平臺的官方賬號上,就分出了金句、段子、情感戲等不同合集,每一集的相關橋段都會被收錄其中,完美服務了習慣“碎片化”追劇的觀眾們。
表面上看,“碎片化”追劇讓觀眾節約了時間,令網站收獲了流量,為劇集攬收了話題熱度,是個順應潮流的“三贏”選擇。但事實上,這種“速食”習慣對電視劇作品質量、觀眾媒介素養乃至整體創作環境,都造成了隱形卻又巨大的傷害。在碎片化的短視頻中,人物的性格與心理邏輯被簡化為“人設”,沖突的發展與激化被精簡為“名場面”,情節的跌宕起伏被濃縮為“反轉”。觀眾看似看懂了劇情,但作品的節奏被破壞了,人物的意味消散了,價值和意義的輸出也淪為了口號。
更進一步說,當觀眾喪失了連續觀看的耐心,當充斥網端的都是斷章取義的片段,電視劇作品的藝術完整性應當如何傳達?當被片面解讀的碎片化段落插著道德義憤的翅膀深入人心,還如何保證輿情和作品表達的一致性?當電視劇觀眾,尤其是年輕觀眾在“碎片化”追劇習慣的影響下審美心理日漸浮躁,可持續發展的健康創作生態又如何為繼?
電視劇既是文化產品又是藝術作品,既要實現傳播的經濟循環,又要保證意義循環的暢通。“碎片化”追劇是對經濟循環的疏通,卻也堵塞了意義循環的要道。
在藝術生產中,創作與接受從來都是相互影響的,電視劇作為一種大眾藝術更是如此。在圖文和短視頻的“碎片化”傳播中,擁有火爆、刺激的話題,追求單點突破的作品更容易引起廣泛討論。這種媒介偏好已經對當下電視劇創作的美學傾向產生了影響。比如在都市劇中,以性別沖突、代際沖突為代表的爭議性話題,成為不可或缺的敘事要素。但很多作品中的話題是策劃出來的,人物淺顯、背景虛化、沖突懸浮。這樣的“話題”除了能挑起觀眾的情緒,為“碎片化”傳播提供更多燃料,并沒有太多藝術意味和審美價值。
任何藝術形式的受眾都靠作品來培養。如果說“碎片化”追劇是“注水劇”盛行的后遺癥,那在現實主義與精品化復歸的新趨勢下,創作者就不應再被這種畸形的接受方式牽著走。歸根到底,只有回歸常識、涵養品質,才能成就經典。
(來源:光明日報)
官方微博版權所有:Copyright ? 2018 GH ENTERTAINMENT & MEDIA  技術支持:海大科技